行业新闻/Industry news

以开放心态拥抱“移动医疗”

时间:2017-09-06
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“移动医疗”正悄然改变人们的看病习惯。人们有个身体不适,往往不急着跑医院,而是先在手机医疗APP里搜搜类似病症,问问某个标注为医生的人。然而,移动医疗在提供便利的同时,也隐藏着医生资质难核实、“隔空交流”难确诊等风险,引发诸多质疑。
“移动医疗”看病是否靠谱?我们首先要认识到,看病的过程本质是医患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。信息交流得越充分,医生诊断和患者接受治疗就越能得到保障。在传统的医院诊疗模式下,就诊“三长一短”(挂号、就诊、缴费排长队,看病时间短)的现象普遍存在。特别是小病也爱挤占“专家号”,造成一号难求。患者费时费力,换来与医生面对面的诊疗可能也就几分钟。一方面患者抱怨,嫌医生检查、解释得不够详细认真;一方面医生叫苦,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,却还被患者催促、误会。
医患信息交流的不充分、不对称,成为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痛点和发展风口。因此,以医疗健康类App为主的“移动医疗”应运而生。用好“移动医疗”,关键是要定好位,要将其作为一个信息交流的“服务平台”、信息整理的“大数据库”,而不是看病开方的“网上门诊”。
就患者而言,“移动医疗”开辟“轻问诊”模式,可帮助人们在诊前了解自身疾病情况;对一些地方偏远、出行不便的患者,“移动医疗”能缩短距离,让咨询外地名医“掌中可得”。就医生而言,“移动医疗”可以帮助医生实现多点执业,有利于医生对患者实现长期跟踪服务,通过患者的反馈和信息的收集优化调整诊疗方案,开展科研。
大数据时代、云时代终将来临,对待“移动医疗”我们不妨用开放的心态来应对,充分利用其特点优化患者就医体验,实现产业效率的优化配置,增进优质医疗服务的社会总供给。当然,“移动医疗”在建设和运用过程中,需加强监管和服务。运营方要提供明确经过认证的丰富优质的医疗资源,要加强技术手段支持,严格管理数据库,保证患者隐私,避免患者隐私泄露。同时,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,紧跟时代步伐,真正让监管不留空白。
来源: 海南日报